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黃銘祝個展】

時間:2013.11.11(一)- 2013.12.05(四)
開幕茶會&記者會:2013.11.11(一)10:00 
地點:清大藝術中心 展覽廳
藝術家面對面:2013.11.08(五)10:00



青壯時期「腳踏車」系列引領台灣鄉土寫實的發仞,首展立即轟動藝壇。1990年在史博館國家畫廊水彩個展,寫下最年輕個展藝術家紀錄。藝術界慶祝台灣水彩100年時,數幅腳踏車與狗的創作讓人重溫膾炙人口的視覺饗宴。藝壇評定其為七年代畫家代表,有多次獲獎紀錄,獲頒史博館金質獎章與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藝術家黃銘祝早已超越物象與三度空間,水彩、壓克力、數位輸出、木料、實物、轉印拼貼等多樣化的媒材均可信手拈來與所闡述意境結合。意志力專注於開創作品的現代感與恆久生命力。作品風格廣闊橫跨具象、抽象、超現實、結構、解構,既夢幻又能反應社會實際現況,讓欣賞者都能對作品有適切切入的基礎觀點,進而深入作品而能有所體悟。他既超脫出世又悲憫入世,關懷世事,將敏銳的思緒挹注於藝術創作中,思想探索的領域無遠弗屆,帶領視覺觀點在浩瀚世界中穿梭跳躍。黃銘祝的藝術世界中,可看到人類無窮盡的慾望架構出的物質空間,生態物種的反撲現象,糾結的生命價值、道德、權利等主題,衝突與困擾似乎又在永遠略帶詩意的佈局中回歸宇宙亙古的洪荒與渺茫,生命哲理的美感與精神就這麼不經意地傾溢而出(節錄自賴小秋策展文章)。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袖珍雕塑特展

藝術家:台藝大雕塑系藝術家群像
時間:2011.11.07(一)-2011.12.15(四)
藝術家面對面:2011.11.4 10:00-12:00
地點:合勤演藝廳
開幕:2011.11.7 10:00-12:00
地點:清大藝術中心展覽廳


賴小秋 撰稿
空間性的挑戰永遠是雕塑創作的重要課題,自然完整而碩大的空間一向是創作者冀求與嚮往,而工業科技發達的今日,空間永不敷人類使用,藝術創意卻可無限的延展,反映當下的社會文化與藝術等各方面的境況,有時甚至是犀利的註釋。袖珍雕塑是將作品大小設定在鞋盒的尺寸,空間有限,意念無限,藝術家可運用各種想像及媒材創作,既方便於運送,且更易於讓世界各地的雕塑愛好者欣賞到立體藝術作品。
台灣社會對此類展覽的印象來自於一九八○年代初期,壇香山夏威夷大學美術畫廊所策劃每三年一次的國際性徵件藝術巡迴展覽,清大藝術中心也於2000年展出「第七屆國際袖珍雕塑展」,締造最多看展人次紀錄。在台灣,除了夏大的國際袖珍雕塑之外,國內較無鞋盒概念的展出,或僅是官方策畫美術館層級的邀請聯展。我們深感驕傲的是這次展覽不需花鉅資向國際借展,而是與全國唯一以「雕塑」設系的台灣藝術大學合作。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慧眼獨具,培育無數優秀雕塑創作人才,近年來積極推動此類型的藝術創作,落實文化承傳與開放性的創意表達,結合文化創意的產學脈絡,延伸跨領域間的對話,引領美學落實生活的新境界。
清大藝術中心引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藝術創作者的袖珍藝術展覽,鼓勵國內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創作,超越雕塑實際尺幅的質感與潛能,優秀的作品在不同校園場域激盪出強壯的能量,由校園引發廣大社群對現代微型藝術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在迷你的尺寸之中,能解讀出的不僅是特出的造型與形態、材質屬性、原始質感,更是藝術創作者出神入化的構想與創意表現,觀賞者感應展覽場域豐沛的能源與力量,領略多樣化媒材所延伸的美學,刺激形而上思維的釋放與知性探討。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被光照的微塵】-馮君藍 攝影展

藝術家:馮君藍
時間:2011.09.26(一)-2011.10.20(四)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開幕茶會:2011.9.26(一)10:00-12:00
與藝術家面對面:2011.9.23(五)10:00-12:00


秋日正好,歡迎各位蒞臨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家馮君藍先生的展出【被光照的微塵】。藝術家在本次展出中共有三個主軸,靜物系列,風景系列,與微塵聖像系列。每一幅作品都深具意涵。作者在自述說明:「人是按上帝的形像,受造於物質與神靈的揉合;在被賦與永恒嚮往的有限存有裡;並就此活在神性的可能;試圖實際表現出來緊張、挫敗和存在焦慮當中的救贖。……」這位作者,對於生命有其獨到的詮釋。
名攝影家阮義忠先生說: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時隔20年馮君藍先生的生活和與藝術手法都歸向了宗教,拍照對他而言已不再是強調自己的藝術;而是為了人人本具的靈性顯影,而是用巷機替聖經人物造像正如巴哈(J.S Bach)所言:上帝賜給我音樂天賦,我理將用音樂頌揚上帝。我相信馮君藍的整個工作過程就是心靈的一次一次浸洗 精神一次一次的甦醒。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超級「低」科技:旅美藝術家葉謹睿個展

藝術家:葉謹睿
時間:2011.06.08(三)-2011.06.23(四)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開幕茶會&記者會:2011.6.8(三) 10:00
演講系列: 從藝術的石榴裙下往上看 - 數位藝術家葉謹睿旅美求學及創作經驗談
2011.6.3 10:00-12:00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館311教室
2011.6.13 13:00-16:00 台藝大教研大學701教室


葉謹睿前年應清大邀請演講《數位:操控的藝術、自由的假象》為今年2011初夏的展覽預作伏筆。這次藝術家葉謹睿帶給我們的是對數位、新媒體、科技藝術的逆向反思,由標題《超級「低」科技》便可體會出並非一般腦海中多數著重感官刺激的高科技數位藝術,葉認為藝術家應持有超然的創作態度,科技不過是眾多媒材類別之一,重要的是傳達出藝術創作者解讀當代生活與文化的深沈認知與見解。
早在九0年代末期他就策劃「未知卅無限:數位時代的文化與自我認知」在美國巡迴展出並持續將數位藝術論述集結出版。葉謹睿思考近十多年來快速成長的數位藝術,難道僅僅是化解無窮無盡的科技障礙為挑戰,持續彰顯及時互動虛擬等等特質,那也不過一再落入數位藝術展覽炫麗新穎的窠臼印象。誠如葉謹睿所言《超級「低」科技》的主軸完整揭露「數位」和「藝術」於其創作生命中的地位與轉變。他企圖揭開數位藝術的華麗面紗,檢驗透視科技媒材,帶入嚴謹的創作觀,呈現不同的創作態度,重新啟發大眾思考文化與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價值,《超級「低」科技》更能真誠地映襯出科技對於當下生活脈動所衍生的思辯弔詭,傳遞出藝術質樸的訊息。
本展創作主軸完整展現葉謹睿長久以來專心致志探討的數個主題系列,展覽定位於獻給久違的故鄉台灣,完整呈現近年旅居異鄉的創作歷程。《矯柔年代》 Plastic Age系列是引發藝術家對創作媒材材質的推敲與探究。他正視問題核心,嚴肅地認為藝術家若被認定是XX家而不再嘗試運用其他材質就是受媒材所框限甚至奴役,應有膽量為所創作的主題與內涵選擇最適當的媒材,即使當時他的油畫已純熟而頗具特色,最後仍以錄影裝置方式建構「當我沉睡的時候」 While I Lay Dreaming。
《液態蒙德里安》以個人觀點重新解讀蒙德里安作品,呈現電腦虛擬世界中常用的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在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的流通移轉,探究其物質元素的存在狀態,與此種液化流通過程所產生視覺影像的差異性觀感。《Equal》等於 系列是雙向性藝術界面的創舉,初期曾於2006年於紐約VertexList藝術空間展出三系列,目前已經演繹為五個系列作品〈myData=myMondrian〉、〈myTune=myPollock〉、〈myBirthday=myPhillipGlass〉、〈myAvatar=myChuckClose〉、〈myParticipation=myMargritte〉。核心思維是藉由數位科技平台作運算與資訊處理等功能,探討數位時代之介面文化的本質,進一步轉化藝術性與創造性,每位參與者都能變成藝術家,鍵入個人私密或隨意的資訊可完成即時藝術創作,提升數位過往手足舞蹈式的肢體互動,進入思想的再造,資訊與運算轉為無形界面演繹為具有細膩思維與變化的新作品,成功啟動人們對藝術創作機制的反思。《視軟 1.0》引領數位藝術回溯至視覺藝術的領域,讓人們領略數位藝術創作的意境、美感與詩意,咀嚼再造新內涵。葉謹睿自九0年代初期離鄉赴美追求藝術創作上的突破,目前已累積創作與論述上均令人刮目相看的豐碩成果,他讓數位藝術文化破繭而出,藉由清大展場將旅居紐約的歲月展現給故鄉的人們,讓我們真切地體驗葉謹睿質樸的藝術世界。(賴小秋 撰稿於初夏)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絳州澄泥硯兩岸清華百歲校慶特展

展覽時間|2011.04.19-2011.05.16
開幕茶會暨捐贈典禮|2011.04.22(五) 10:00
*本展開放預約導覽 預約請洽清大藝術中心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圖書館、中國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
協辦單位|清華大學校友會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六12:30-19:00
展覽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圖書館分館閱覽室
聯絡電話|(03)5162017 (03)5162222
地  址|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藝載乾坤-- 霍剛校園巡迴展

作者:霍剛
與藝術家面對面:2011年3月4日(五)
展覽日期:2011年3月7日(一) 至 4月7日(四)
開幕茶會:2011年3月7日(一) 上午10:00
地點:清大藝術中心展覽廳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本源發韌於抽象的肇始,而西方抽象時代的蒞臨始於二十世紀初期康定斯基首幅抽象畫完成之時,爾後經過百年與不同文化體系的催化演繹,抽象繪畫世界,無論是理性式的剖析,亦或是感性式的探索抒發,在在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脈絡與面貌。
藝術家霍剛說:「有人批評我的畫,有人讚揚我的畫,有人不懂我的畫,他們有各自的感受、教養、環境及看法;但無論如何是不能改變我的精神和創作。我早就覺得今日的精神創作和昨日是一樣的,甚至未來。……我學習、嘗試去追求生命的本質,我的畫不管構圖、符號,是一種象徵、一種啟示。我使用的技巧是為了達到精神的心靈空間,一種對宇宙萬物無限嚮往的情愫。」
霍剛1932生於南京,本名霍學剛,字柔存,後來更改為單名剛,也就是藝術界熟悉響亮有力的名字霍剛。他歷經戰亂洗禮,成長於社會精神抑鬱、物資缺乏艱困的年代,卻能培養出對美術、音樂等各類藝術優越的領悟力;熱愛藝術並能苦中作樂,即使倒轉抽屜也能創作以領會繪畫的喜悅。五0年代來台之後,進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求學時期為求精進,私下向中國現代繪畫先驅的李仲生(1912-1984)習畫,1957年和畫友等八人共同創立「東方畫會」,後被譽為「八大響馬」。他在出國最為艱困的時期悲壯地闖蕩新世界,借貸、打工、學習,支撐這一切仍是對創作強烈的企圖心使然。近八十年的光陰歲月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誠如其所說的在任何環境之下仍能保持不變的內在,有自由開放的靈魂。他的藝術已經無疆界之分,幾何、理性、感性抽象元素愉悅地顯現在他的繪畫歷程與精神之中。(節錄自賴小秋策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