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 校慶電影日-好日子.看電影】

校慶電影日-好日子.看電影】投票選電影,分享抽獎品!
國立清華大學創校 106 週年暨在臺建校 61 週年
 4.23 校慶電影日-好日子.看電影  

─────Good day to see a movie─────
歡迎攜家帶眷,回到清華大學大禮堂看電影哦!
#天天都是好日子#好日子就要聚在一起!#看電影
────────────────────

時間 | 2017 4/23 () 14:30
地點 | 國立清華大學大禮堂 [免費索票]

「看電影」在清大已經超過四十年的歷史了!早年,每個禮拜五是清華人相約到大禮堂看電影的「好日子」。近十年來,大禮堂電影放映活動因電影數位化而漸漸沒落下來。今年校慶,特地舉辦「好日子.看電影」特映活動,邀請所有清大人回到母校看電影,重溫與重新創造美好的青春歲月。

清華人,電影票選開跑!

投票選電影,分享抽獎品
1 】好羨慕!運動型耳道式藍牙無線耳機
10名】免費耶!威秀電影票
60名】文青風!露台上的波麗手繪紙膠帶
【第一波狂抽三步驟之缺一不可】
投票選出最想看的電影
📣閃電投票►►goo.gl/Ghcddz
粉專按讚不多說
📣粉絲專頁傳送門►►goo.gl/GhBLlc
公開分享抽獎文+留言Tag兩名好友
📣抽獎文傳送門►►goo.gl/Ghcddz

【活動時程】

線上投票 | 3.15-29
票選公佈 | 3.30
線上訂票 | 4.05-14
開始索票 | 4.14-17
領取獎品 | 4.19-20
好日子看電影 | 4.23
【相關單位】

洽詢 | 清大藝術中心 (03) 5162017
主辦 | 國立清華大學
承辦 |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協辦 | 國立清華大學校友會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從電影看臺灣 系列放映與講座

從電影看臺灣 系列放映與講座
時間:03.08-05.31週三晚上七點 (03.13為週一)
地點:合勤演藝廳(僅5/17場地點為旺宏館國際會議廳)
*所有活動皆免費自由進場,歡迎校內外朋友參加。

惟有深植文化底蘊與認同,才能激發出更好的文化創意與自信。

本專題聚焦近兩年完成新作或數位修復的台灣電影,包括劇情片與紀錄片,從歷史、環保、音樂、移工、性別等議題提供思考,並邀請導演、影評人、劇作家,分享在電影產業努力耕耘中所提煉出的能量與視野,讓觀眾了解台灣電影的幕後創作精神,以及創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都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藉由這樣的了解和感動,對台灣的過去與現在都能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
──策展人 蕭菊貞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紀錄片製作/導演、電影電視戲劇製作/編劇/導演


專題演講
03.08(三)19:00『影像創作與社會參與』
講者:林泰州 (導演)

【講座介紹】
林泰州導演以影像專業投身社會運動,對於改善臺灣社會環境的理想不遺餘力,關心的議題包括環境污染、都市發展、勞工權益…等,《脫口罩!找藍天》是他2016年總籌的一件影像行動計畫,召集三個世代影像創作者,完成廿餘部短片,以巡演與講座的方式,實踐社會參與。
【講者介紹】
林泰州,1968年生,英國愛丁堡勒匹爾大學影視製作碩士,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教師。原從事美術裝置創作,2002年拍攝《狂舞憂鬱》獲威尼斯影展首部長片獎,從此投入數位實驗影片創作行列。對佛法、攝影、另類電影與跨媒體藝術深深著迷,其影像創作也表現出寫實之外的奇幻魅力。創作類型不拘,遊走於紀錄、劇情、實驗與錄像之間,拍攝手法偏好特寫與扭曲的現實景觀,在新題材與跨界表現形式開發上亦不遺餘力。



專題演講
03.13(一)19:00『從電影音樂閱讀臺灣電影』
講者:藍祖蔚 (資深影評)
【講座介紹】
以音樂會作為媒介,喚起對臺灣的集體記憶。
藍祖蔚老師為資深影評,並研究電影音樂甚深。他製作2016年「影響.臺灣50年」草地音樂會,以及今年(2017)「咱的電影咱的歌」草地音樂會,藉由電影音樂演奏搭配電影影像,講述臺灣電影背後精采故事。本場講座將以數曲音樂與觀眾一同閱讀臺灣電影。
【講者介紹】
談起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影評人,藍祖蔚肯定是不二人選,一切憑著不想成為「白丁」的氣勢,從無到有,藍祖蔚一頭栽進電影裡潛心研究。曾任「聯合報」的電影線記者出訪國際各大影展,也曾主持《電影最前線》廣播節目談論電影音樂,更出版了許多電影相關的書籍。除此,他也經營部落格「藍色電影夢」,用文字將電影轉瞬即逝的鏡頭刻成雋永。而這些受電影啟發的觀點以及詮釋,又竟也如同源源活水般滋養著他鍾愛的電影,使他藍藍的電影夢,繼續延續。

專題演講
03.29(三)19:00『我拍電影也是書寫臺灣』
講者:林正盛 (導演)
【講座介紹】
林正盛導演以影像書寫自身的故事,記錄臺灣這片土地,源自於臺灣新電影傳統的精神。他的劇情片如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的《愛你愛我》(2001),與近年的《世界第一麥方》(2013),或是紀錄片如《海洋練習曲》(2008)、《有任務的旅行》(2015)…等,都在呈現他的社會觀察。去年(2016)開始,與從事藝術潛能開發教育的妻子一同成立「多寶藝術學堂」,服務自閉症學童一個發揮藝術天份的空間。
【講者介紹】
親手揉麵、做過麵包師傅的林正盛,揉合親身體悟、同時亦和吳寶春對話,完成《世界第一麥方》。行走過的足跡,留下記號、標註在往後所有的日子裡。曾經拿了父親口袋裡的五百元、出走到臺北都城的導演林正盛,在2015年拍攝了紀錄片《有任務的旅行》,講的是六個年輕人的故事、同時也回返著自我的旅程,完成青年時期難忘的一次「出走」。


特映座談
04.12(三)19:00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 (片長162min)
講者:黃亞歷導演座談
【電影介紹】
193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臺灣出現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風車詩社。風車詩社反映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臺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受到外國作家、藝術家影響的臺灣知識分子,如何以創作反映在地並回應世界。
全片以檔案紀錄片與戲劇重演的方式所構成,除了大量呈現風車詩社的詩文作品並重演當時臺灣文藝創作者的互動脈絡,也加入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影像等作品,與風車詩社產生豐富的互文性。實驗性的鏡頭語言與充滿噪音感的音效設計突破典型紀錄片的框架,不但再現詩人的時代精神,更彷彿是對超現實主義的詮釋與致敬。
【講者介紹】
黃亞歷,臺灣獨立電影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製作臺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透過歷史脈絡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詮釋真實的可能,並反思臺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其首部記錄長片,獲得2016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選2016鹿特丹影展「未來之光」單元。

特映座談
04.26(三)19:00《超級大國民》數位修復版 (片長121min)
講者:萬仁 (導演)
【電影介紹】
霧散了,景物終於清晰,但是為什麼都含著眼淚
因參加政治讀書會被判入獄16年許毅生,出獄後面對社會急遽的改變,想起當年因無意出賣好友陳政一,而使陳遭到槍決;在獄中妻子也選擇與許離婚,最後自殺。滿懷愧疚出獄後決定將自己餘生囚禁於養老院,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做夢的許,夜夢迂迴在一天竟然夢到好友陳政一被槍決時的場景,最後決定展開一趟贖罪之旅。巡訪當年一同入獄的友人、當時在警備總部負責抓人的警員,只為想找到陳現今被葬在何方。
劇照中陳政一前往刑場時,左手高舉比二,右手比一,代表的是戒嚴法裡頭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觸犯此法,唯一死刑。
【講者介紹】
萬仁導演生於1950年,作品關注於臺灣政治與社會,第一部作品就是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中第三段蘋果的滋味,代表作超級三部曲:《超級市民超級大國民超級公民,所描述的都是不同時期,臺灣人處於不同社會氛圍所產生的現象,因此也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重要導演之一。電視劇方面則有為公共電視台所製作的亂世豪門風中緋櫻,分別講述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的命運與1930年代的霧社事件。

專題演講
05.10(三)19:00「乘著電影夢飛翔」
講者:魏德聖 (導演)
【活動介紹】
如果說魏德聖是現今最能代表臺灣的導演一定沒有人會有異論。他究竟如何從電機科畢業無任何背景的新人,到成為臺灣最有個性的偉大導演楊德昌的得力助手,再到臺灣眾所皆知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的魏德聖。在這之中我們無從得知他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毫無疑問的他永遠是最堅持不懈、最愛臺灣的一位導演,他是永遠值得敬佩的魏德聖。本場講座將邀請魏導來分享他從踏入電影圈以來,愈挫愈勇、乘著電影夢飛翔的故事。
【講者介紹】
魏德聖導演於1996年擔任《麻將》副導,1999年首部劇情片《七月天》曾獲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補助、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曾以《海角七號》獲得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促使他籌畫多年的《賽德克.巴萊》得以完成,獲第48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創下全臺8億票房,改寫臺灣票房紀錄。最新作品《52赫茲我愛你》

通識座談
05.17(三)19:00「強化內容產業競爭力」活動介紹與講者介紹重疊
講者:小野 (劇作家)、王小棣 (導演)
【活動介紹】
本場講座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由資深劇作家小野老師主講,下半場由資深導演王小棣主講。

小野老師是臺灣新電影的幕後推手之一,參與楊德昌導演多部電影編劇與製作,包括《光陰的故事》《恐怖份子》,以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初稿。本場講座將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初稿為藍本,從他多年的媒體經驗與社會觀察,講述創意的實踐。

王小棣老師於電視與電影耕耘多年,後輩尊稱小棣老師,2016年推動「植劇場」系列電視單元劇,邀請蔡明亮、陳玉勳、安哲毅等多位導演與廿餘位新演員,製播優質的多元類型節目。本場講座將從其植劇場的製作經驗,分享戲劇創新、培育新人、提昇臺灣戲劇品質的理念。

【講者介紹】
小野,本名李遠,1951年生,知名作家、編劇。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於中央電影公司服務期間,與幾位朋友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七十年代即以《蛹之生》一書成為暢銷作家,其創作類別多元,也屢次獲獎肯定。

王小棣,1953年生。知名的電影和電視劇編劇、導演,也是紀錄片工作者。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並留學美國德克薩斯州三一大學,主修劇場碩士,後轉學進入舊金山大學主修電影。1979年回臺灣工作,擔任電影副導及編劇,此後,成立民心影視公司,製作出無數小人物的戲劇故事,數度獲得金鐘獎最佳製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的肯定。投身戲劇工作超過三十年,認為可以透過戲劇關注社會、提出質疑與溝通,為改變環境盡一份心力。


特映座談
05.24(三)19:00紀錄片《黑熊森林》 (片長126min)
講者:李香秀 (導演)
【電影介紹】
《黑熊森林》是一部記錄人情而非黑熊的故事。
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是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所長,19982000年在臺灣尚未有人深入偏遠的森林實地觀察黑熊時,黃美秀在布農族巡山員林淵源的協助下,踏上一段為期三年的尋熊之旅。兩人剛開始合作,黃美秀所學的現代科學訓練受到林淵源的原住民傳統狩獵知識劇烈衝擊,他們在過程中不斷磨合、接受考驗,林淵源甚至曾從土石崩落的生死之際將黃美秀救回。這段生死與共的情誼觸動了導演李香秀,在2011年以人物為主軸,記錄下這段合力尋找臺灣黑熊的故事。
【講者介紹】
李香秀是一名獨立影像工作者。當多數導演習慣以自身熟悉的題材來進行創作,她卻甘願花上多年時間田調、蹲點學習。獨自回溯拱樂社被人遺忘的歌仔戲史,創作出第一部紀錄片《消失的王國--拱樂社》;也曾花三年打入男性為主的漁業世界,拍攝《南方澳海洋紀事》;然後再花六年,跟黑熊學者的腳步深入山林。她是個冒險者,努力涉入未曾記錄的領域。

特映座談
05.31(三)19:00紀錄片《再見 可愛陌生人》 (片長62min)
講者:蔡崇隆 阮金紅 (導演)
【電影介紹】
四位越南移工懷著淘金返鄉的美夢來臺,卻變成「不能被看見的人」,不是罪犯卻被貼上非法的標籤,散布於臺灣的邊陲角落,潛藏在社會的階級底層,無聲勞動。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約達60萬人,其中因為種種因素被迫逃逸的「非法外勞」的無照移工,更是無人知曉的黑色族群,在臺灣法律上處於不受保障的灰色地帶,甚至在媒體負面報導居多的情況下,只得隱姓埋名的四處打工,也有人必須生活在躲避警察追查的恐懼中連夜潛逃。而非法外勞以越南人數居首,阮金紅導演在偶然之下,認識了流落在外的打工同胞,進而慢慢瞭解這群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們爲什麽要走上這條無奈、惶恐又艱苦的淘金之路…。

【講者介紹】
臺灣新住民,阮金紅導演,與蔡崇隆導演再婚後,始接觸攝影。蔡導演積極的參與反核與學運,堅信民主需要全民覺醒,他的作品關懷人權和環境等議題,其風格兼具理性思辨與人文關懷。阮金紅導演在歷經第一段坎坷的婚姻後,為了女兒堅強地在異地打拼,積極的參與外籍配偶的志工活動,其首部紀錄片《失婚記》即紀錄她自己與周圍失婚姊妹的故事,她的拍攝的手法提醒著臺灣人該如何去對待外籍移民與移工。


共同主辦|通識教育中心、藝術中心、TIX創新學社、學習科學與科技所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校慶電玩音樂會

4/29 () 7:30PM清大大禮堂
藝術中心索票入場
清華大學校慶音樂會,邀請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與清華大學古典好手共同演出電玩音樂會,電玩好手與愛樂觀眾都可以一享耳福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Juanjo Novella公共藝術個展













展覽日期:2017 58日(一)至201767()
茶會&記者會:58日(一)10:15
面對面演講 Face to Face :58日(一)11:00


西班牙藝術家Juanjo Novella即將在清大南校園大草原設置一件優雅的公共藝術,造形為一片紫荊樹葉,一片早就存在於校園樹種的樹葉。此項國際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是集結合併校內多項建築物的公共藝術經費,計有六棟建物: 教學大樓新建工程、多功能運動館新建工程、學人宿舍新建工程、創新育成中
心新建工程、清華實驗室新建工程、第一招待所B棟新建工程。藝術家於2016年初便親自到校園收集可提供創作靈感的自然界植物葉片,帶回西班牙繼續思考創作的可行性,希望能啟發多層次的意涵與聯想,在草原上的葉片邀請人們能與其互動,大自然與生活有密切的聯接。作品的絕對感和寂靜感應能喚起民眾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這是件不容易施作的大型戶外公共藝術,材質是厚重的鋼板,量體巨大卻能帶來無限輕盈的感覺(節錄自策展文字)